●博士硕士论坛《经济师》2010年第9期战略联盟中影响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战略联盟作为当代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然而,在战略联盟中组织问实现知识转移成;知识受体因素由知识受体吸收的动机、吸收意愿、吸收能力、知识挖掘能力组成;知识因素由知识复杂性、形态、专用性、数量等因素组成;知并非易事,影响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文章对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专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知识转移的相应对策。,识转移通道由网络传播、互派技术人员、共同研发组成;双方距离因素由知识距离、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管理模式距离组成;联盟因素由联盟的类型、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组成。影响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纪多多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对策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10)09一()14一03的主要因素如图2所示。在2l世纪的今天,人们已充分体会到:科学技术从未向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的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清醒地看到: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把人类引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取代土地、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在知识资源方面做到“自给自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和方式从外部知识源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就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必然选择。而战略联盟作为当代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所谓战略联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以协议形式缔结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松散组织。然而,在战略联盟中组织间实现知识转移并非易事,因为影响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问题做过一些研究,但我们认为已有的研究尚未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本文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一、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对它的广泛、有效的应用上;而要被更有效地应用,就必须使知识在较大范围被分享和吸收。因此,转移和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好途径,也是组织创新的动力源泉。作为配置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的知识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知识转移过程较慢、成本较高,但知识转移能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美国学者维娜·艾丽认为:“知识是不定型物,是神话中能呈现多种形态的精灵。它一直在变化,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知识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也就是说,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同时又是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观点把知识视为一种过程,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共享、转移、学习和运作。知识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知识分工、知识分布不均,产生了知识需求与供给。知识转移的过程一般包括借助于中介载体从知识源发送到知识汇的整个过程。由于知识深嵌于知识的载体中,他的转移必须通过载体之间的交换和沟通,从而实现知识在各载体之间的转移,如图1所示。其本质是知识由知识供方向知识受体转移的过程。同时,知识转移具有方向性,通常都是从高区位向低区位转移。由于知识的特性,知识供方发出来的知识将不可避免的含有噪声.且通过载体传向知识受体时还会进~步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噪声告因此,知识受方必须对含有大量噪声的知识进行选择和过滤,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接受并修整来自于知识源的知识。同时在知识转移过程完成后,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知识的动态性,要求知识转移的过程也必须是动态的过程。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知识受体的需求并非总是能清晰地传递给知识供方,而知识供方发出来的知识亦并非能够全部地、不走样地传递给知识受体,双方的知识、经验、感受将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二、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供方因素、知识受体因素、知识因素、联盟因素、知识转移通道因素等共同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图l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距离因素:1.知识距离2.文化距离3.空问距离4.知识管理模式距离图2战略联盟中组织问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I.知识供方因素。知识供方对组织问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由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能力组成.一般来讲,供方转移知识的基本目的是获得利润,其动机主要包括输出过时知识、获得对方知识、以知识换取市场等。而不同的动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以输出过时知识为主要动机的供方来说,转移知识的意愿比较强烈。因其目的是通过知识转移获得利润,而转移的又是过时的知识,转移成果意味着即可获利二所以,转移知识的意愿就强,知识易于在组织间转移。而对于拟通过联盟实现知识换取知识或以知识换取市场这样动机的联盟方来说,其联盟的目的是用自己拥有的知识换取对方的知识或有利可图的市场,转移知识的意愿则退居其次,因而这时联盟中组织问知识转移就相对困难。知识源具有起码的知识输出(传授)意识或意愿、知识受体具有起码的知识吸收(接受)意识是知识得以转移的前提。也就是说,知识提供方的转移意识越强,知识传播到受体就越容易。反之,转移意愿越弱,知识则越不容易转移。而转移意愿又受到信任度等因素的影响,即信任度影响联盟双方转移知识的意愿。通常情况下.竞争主导性联盟(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联盟)与合作主导性联盟(视对方为合作伙伴的联盟)相比,信任度要低得多。联盟双方的信任度越高,转移意愿则越强,知识就越易转移。知识转移能力是指一种知识从一方转向另一方的难易程度,明晰知识.像技术产品说明,相对容易转移和吸收。该能力受知识传播者的实践经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通常知识提供疗的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越强,知识转移能力就越强。转移知识的能力越强,知识越易转响。知识供方因素由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的意愿组移。反之,知识则不易转移。一14一万方数据《经济师》2010年第9期●博士硕士论坛2.知识受体因素。知识受体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由知理模式距离来表示知识供受双方在有关方面的差异程度。识吸收动机、吸收意愿、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挖掘能力组成。知识供方(知识源)与知识受体间的知识距离是指他们在知识基础知识受体通过吸收供方知识这_途径来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其动机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更快捷、更经济、更有效地获得所需知识,迅速扩大自身的知识存量,缩小与知识源的知识势差,提升竞争能力等。知识受体的此种动机越强烈,则知识越容易转移。上的距离。一般说来,知识距离愈小,知识转移越容易,知识距离越大,转移难度越高。而只是距离的存在对知识转移来说,恰似一把“双刃剑”——知识距离过小,知识转移既无足够的动力,也无发生的必要;而知识距离过大、知识转移就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难于转移。因此,可以知识吸收意愿主要是其真实吸收意识.即知识受体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吸取知识的战略意图、知识受体的具体参与人员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虽然吸收意愿不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却是组织问进说,适度的“知识距离”有利于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文化距离是指知识供方与知识受体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大小。每一组织都有其组织文化,而不同的组织所具有的组织文化往往也各不相同。因此,组织之间一般行有效知识转移的前提。知识受体对于知识吸收的意识越强,知识转移越容易。都存在“文化距离”。组织文化的研究表明,联盟伙伴间的文化差异越大,即组织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转移知识就越困难,反之,则越有利于知识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一个公司人士外部新的信息价值,并消化吸收,然后用之于商务上的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长期知识积累的结在组织之间的转移。空间距离是指知识供需双方所处地理位置的远近。一般来说,知识果,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通过以往的员工技术培训和研发积累形成的知识决定了其现阶段吸收能力的高低。而且吸收能力的高低存在自我强化机制,一旦终止吸收能力的投资,吸收能力将会迅速弱化。因此企业当供方与知识受体双方的空问距离越大,知识转移的难度也越高,同一区域内的知识转移一般要比不同区域间的知识转移更加便利和快速。知识管理模式距离是指不同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前的吸收能力是由她过去通过营销活动、研究开发活动及其他活动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决定的。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则知识越容易在组知识已成为组织最为重要而又最难于管理的战略性资源.事实上,组织知识是由多种知识组成的复杂系统,惟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对其织间转移。知识受体的知识挖掘能力是指它挖掘知识源拥有的知识能力,这种能力可使知识源以更合适的方式转移知识。企业的知识挖掘能力越强,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转移。而且知识挖掘能力强的企业容易将吸收进来的知识内化,有利于实现知识的仓4新,使得知识供方更愿意转移知识。3.知识因素。知识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知识在联盟间的转移。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知识多种多样,他们在形态、复杂性、专用性及数量方面也各不相同——有易于转移的显性知识,也有难于转移的显性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优化的配置、恰当的储存、正确的加工和有效的利用,方能发挥其价值。而一般说来,不同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越大,越不利于知识在组织间的有效转移。知识管理模式相似的企业对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和使用方式均越相似,越有利于知识在组织之间转移。反之,则不利于知识的转移。三、促进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对策综』二所述,阻碍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要使组织间知识能够有效转移,知识供方、知识受体、联知识;有易于转移的简单知识,也有难于转移的复杂知识;有易于转移的普适性知识,也有难于转移的大数量知识。有关研究表明:被转移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或比例越大、复杂性越高、专用型越强、数量越大,则其在盟双方都应采取能够促进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有效对策,并在知识转移中密切配合、协同作业,使得知识能够在组织间得以成功转移。1.知识供应方应采取的对策。(1)增强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意愿。为转移中所面临的障碍也就越大,也就越不容易转移。4.联盟因素。联盟因素主要包括:联盟的类型(结构)和联盟伙伴之间的互信程度。BingshengTeng(2000)指出,联盟的结构有四种:合资企业(J0intVentures)、少数股权联盟(Minf'rityEquitvA11iances)、双边协议联盟(Bil8teralContra(、tBasedEquitvAlliances)和单边协议联盟(unilateralC0ntmctBasedA11iances)!有关研究显示,在上述四种联盟结构中,知识在组织之间转移是由易到难。由于知识转移的发生与实现是增强知识转移的意愿,知识供方必须明确,要想使联盟获得成功,知识在合作者之间分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既然有知识需要的双方结成联盟,知识处于领先地位的一方即知识供方就有转移知识的必要,甚至虚将知识转移看成是一种义务。而知识供方如果不愿意转移知识,那联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更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知识供方一定要转变观念,采取一种长期的合作态度,增强知识转移的意愿,来赢得对方的信任。因为双方只有相互信任,且有足够的知识转移意愿时,才能够“和盘托出”该建立在知识供求双方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因此,联盟伙伴之间的互信程度不高往往成为制约联盟内组织间学习的主要感情障碍;联盟之转移的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才可能取得成功。(2)提高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能力。为便于知识转移,企业必须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和重组结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彼此间就越容易坦诚交换知识,并与对方分享知识,知识就越容易在组织问流动,使得知识能够顺利转移:而联盟之间的信构才能形成一种能适合其他伙伴或他们的合作活动的形式。即根据知识受体的特征对知识进行适当分解.以合适的方式转移知识。为此,可充分任程度与双方的心态也有关联,即如双方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信任程度要明显低于视对方为合作伙伴的联盟。一般说来,信任度越高的联盟,知识越容易转移,反之,则不易转移。发挥既熟悉本企业知识(技术),又熟悉对方知识(技术)与文化的“知识桥梁人物”的纽带作用,以利于知识在组织间有效转移。此外,企业上下还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企业知识转移的5.知识转移通道。知识转移的通道因素,即知识从知识供方转移到知识受体的途径。知识转移通道主要由网络传播、互派技术人员、共同研能力,并充分利用知识转移这一机会,深入地研究要转移的知识,争取做到知识创新,并内化创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发三种。网络传播即传播借助于Intemet和Intmnet传输要转移的知识,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转移显性知识是相当有效的,并且效率很高:其缺点是不利于隐形知识的转移。互派技术人员,即由掌握知识的技术人员2.知识受体应采取的对策。(1)增强吸收意愿。缺乏学习的意图是知识受体方接受知识的重要的认识障碍。知识受体的强烈吸收意愿是知识有效转移的条件。因此企业要具备主动的知识吸收意识,要认识到,结盟或专家到对方去负责知识(技术)的转移。这也是目前常用的知识转移途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其缺点在于对显性知识的转移不如网络传播速度快而且成本较高。共同研发,是通过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来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这种途径,是通过双方人员的一起研究,在交流中转移知识,特别适合于隐形知识的转移,这种方式,类似于通常只是手段,获得对方的知识才是目的。所以应该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来提高企业员工对吸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将联盟当作是一次获得知识和缩小与知识供方知识差距的一个机会。此外,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做出贡献者要给予物质和非物质奖励,以达到进一步增强吸收知识的意愿。(2)增强吸收能力和知识挖掘能力,组织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越强,所说的互动学习.所谓互动学习,是指两个企业或多个企业员工通过面对面的相互接触、切磋进行学习。互动学习是联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则知识越容易转移。由于组织的吸收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要增强吸收能力就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其缺点是易导致核心技术的溢出。综合三种知识的转移途径,对于隐形知识的转移来说,共同研发转移效果最好,互派技术人员次之,最后为网络传播。一般来说,转移的通道不同.知识转移的效果也不一样。就需要不断扩大企业的相关知识基础,提高联盟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联度。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基础,为知识在组织间和组织内的转移和共享提供最佳的渠道。6腰离因素。知识供方与知识受体在知识水平、企业文化、地理位置和知识管理模式等方面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对知识3.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联盟中知识转移有三条主要通道,有的适合于显性知识的转移;有的适合于隐性知识的转移产生影响。这里我们分别用知识距离、文化距离、空问距离和知识管转移,且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在建立联盟时,关键是要视(下转第17页)万方数据《经济师》2010年第9期●博士硕士论坛(上接第15页)联盟双方所要转移的知识的性质,以及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可依据不同性质的知识选择不同的转移通【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知识与资本互动模式的国际产学研战略联盟比较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号:G277】道,就显性知识而言,网络传播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转移途径,而共同研发或互派技术人员都是隐性知识很好的转移通道。在选择知识转移通道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混合选择转移通道,以便于参考文献:1.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知识在组织间有效转移。民大学出版社,2()094.减少联盟障碍。合适的联盟结构有利于组织间知识转移,联盟双方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建立联盟时,要根据转移知识的性质,充分考虑双方的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联盟结构,以利于知识在组织间转移。另外,在确立联盟时。最好事先明确双方向联盟贡献的知识和诀窍,使得双方的合作有一种现实的预期,从而避免双方因没有明确的转移目标而带来不必要的猜疑。这样做也有利于增强联盟双方的信2.f美l维纳·艾丽.知识的进化[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3.MyersPS.KnowIedgeManagemento‘ganizationDesigr|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19964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U1.科学研究.2fJ(13(2)5_【德1迫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任,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转移。2()(}15.减少组织间的障碍。管理人员要在战略联盟中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文化,鼓励联盟双方都要努力建设有利于组织问知识转移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加强交流,了解联盟双方的文化存在的分歧,切不可总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对方。而应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主动了解对方文化,承认差异:为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双方就一定要加强交流,可定期互派人员到对方去讲授自身的文化,以求增进了解,避免因文化差异对双方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联盟成6.胡厚宝,等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障碍与对策U1.科技进步与对策.2()()7(3)7.WelseyMCohcn,DanielAlevinthal.AbsorPciveCapacity:Anewpelspccdveon1eamingandjnnoVation.U】.AdministratiVesciellcequarterly,1990(35)8庄亚明.李金生.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Ⅱ】.科学管理.2《)f)4(11)员之闻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联盟得以建立、维系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和基础。厩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人员交往、知(5)9月建,等.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卟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f1()f6识共享和技术转移来实现的。通过交流不仅可以缩小组织之间的文化距离和知识距离.而且还可以增加互信,为联盟问的知识转移创造条件一因此,联盟双方都应该充分利用战略联盟这个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平台,进行深入交流,减少组织间的障碍,随着彼此深入了解,知识供求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会加深,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组织间的知汉转移。万方数据lo.彭灿.基于国际战略联盟的模式创新:我国优秀企业实现创新模式进化的一条捷径U】.科研管理,2()()5(3)(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教务处天津3㈤1f)1))(责编:芝荣)一17一